2月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來到山西運城夏縣廟前鎮吳村看望脫貧戶。在了解到這個村家家戶戶種植果樹,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村民們用上了生物質爐,用修剪下來的果樹枝、秸稈顆粒等做燃料,解決做飯、取暖問題,李克強總理說,北方地區冬季取暖一定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宜煤則煤、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像你們這樣通過技術改造就地取材,既保障群眾溫暖過冬,又有利于減少污染、保護環境。我們為老百姓辦事,就應該從老百姓的實際感受出發,一定要讓他們覺得管用、經濟、便捷。
總理為何如此關心北方地區冬季取暖工作?事實上,長期以來,我國北方地區冬季取暖以燃煤為主,清潔取暖率低,進入采暖季后,燃煤量大幅增長,導致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嚴重影響冬季大氣環境質量。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4次會議上指出,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關系北方地區廣大群眾溫暖過冬,關系霧霾天能不能減少,是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農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內容。
供熱取暖是重要的基本民生保障,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有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有利于推動區域環境空氣質量改善。但各地具體工作干得怎么樣?正是總理所關心的。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并大力推動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工作。各級生態環境部門也將這項工作擺上重要位置來推動。
2017年,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年)》,明確了清潔取暖具體的推進策略、熱電聯產機組和燃煤鍋爐的排放要求等。
在資金保障方面,2017年起,財政部會同生態環境部等部門先后組織開展三批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工作,實現“2+26”城市(北京除外)、汾渭平原全覆蓋。截至2020年10月,共下達清潔取暖試點專項資金493億元。
2018年,國務院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2020年采暖季前,在保障能源供應的前提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區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
2019年,根據《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總體部署,生態環境部編制發布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持續實施重點區域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攻堅行動,并將清潔取暖納入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強化監督幫扶工作內容之一。
在實際工作中,生態環境部堅持統籌協調溫暖過冬與清潔取暖,以保障群眾溫暖過冬為第一原則;堅持以供定需、以氣定改,根據天然氣簽訂合同量確定“煤改氣”戶數;堅持因地制宜、多元施策,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堅持突出重點、有取有舍,重點推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散煤治理;堅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在新的取暖方式沒有穩定供應前,原有取暖設施不予拆除。
截至2019年年底,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試點城市實現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全覆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近4萬個村(社區)已經有700多萬戶完成“煤改氣、煤改電”。
實踐表明,清潔取暖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改善空氣質量最關鍵的舉措,對降低PM2.5濃度的貢獻率達1/3以上。
“2021年,生態環境部將繼續推動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工作。”在不久前召開的2021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的講話,傳遞了推進清潔取暖和確保溫暖過冬兩個民生都要保障的堅定決心。
來源:中國環境APP
文中圖片來源:中國政府網